|
浅谈2K PU 体系的固化剂计算的指导意义?首先,先了解一下异氰酸酯的反应机理。异氰酸酯与活泼氢化合物的反应属于氢转移的逐步加成聚合反应,是由活泼氢化合物的亲核中心进攻异氰酸酯基中的正碳离子而引起。反应在比较活泼的NCO基的双键上进行。活泼氢化合物中的氢原子转移到NCO基的N原子上,余下的基团和羰基C原子结合,生成氨基甲酸酯化合物。 常见的一般会有涉及到9种不同类型的反应,一些反应要具体到一些特殊的应用及合成反应中的,但是最常见的事以下三种。 其次,计算核心为-----NCO与----OH的反应,也就是: 就是1mol NCO 基团与1mol OH 基团反应完美反应,生成出1mol 聚氨酯。 首先阐述一个反应的过程,反应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挥发过程和反应过程。先挥发溶剂,树脂与固化剂接触的几率才会大大增加;涂层中NCO和OH发生交联反应后,分子量增大,粘度增大,TG点升高,表面及其微量的水生产的脲是刚性的东西且会有自催化的功能,TG点升高的更加明显。 如果是如果在合理的范围1-1.2,一般会选取1.05,且能够提高产品的性能稳定性的,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少量水或者稀释剂含有水,会消耗掉一部分的NCO,所以会过量一点点固化剂来弥补被空气中的水或者稀释剂含水的所消耗的部分。但是如果固化剂严重过量的时候(有些人为了硬度高,拼命地加固化剂),漆膜则干燥速度会大大的降低,很有可能会起泡,光泽下降等诸多弊病。严重过量时,过量NCO只能和空气中的水发生反应,而水和固化剂的反应属于个“慢反应”,表层由于溶剂挥发得比内层的溶剂快,所以表面干燥速度会快于底层的干燥速度,底层和表层的NCO和微量水反应产生出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涂层起泡倾向加重(无论是大泡还是小泡),特别防腐要求的场合,则容易造成锈,且生成氨基脲酸酯基在一些场合容易发生应力开裂(曲面)和会降低漆膜的光泽(因为氨基脲酸酯的极性大,相分离程度更高,结晶程度会增加,所以光泽下降和硬度上升)。 |